北京房产继承律师|针对“AI换脸”诈骗宜用“法”打败“魔法”
作者:北京伊志律师事务所 浏览量:1276
点开直播间乍一看,卖货的竟是当红女星;再定睛一看,“明星”其实是使用人工智能(AI)实时换脸技术的普通主播。他们冒充明星艺人,只为增加卖点,助力卖货……近期,“AI换脸”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存在滥用之嫌,甚至有人利用“AI换脸”实施犯罪,例如伪造不雅视频、换脸诈骗等。前不久,就有一男子因AI“换脸”,10分钟被骗430万元。如此以假乱真,让人防不胜防。“AI换脸”的法律边界在哪?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5月25日新华网) 从媒体曝光情况看,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生成长相搭配声音的高仿视频,让人难辨真伪,就像是用魔法制造出来的假象一样。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能够通过AI技术精准筛选受害人群,进一步拉大了诈骗分子和普通人之间的技术差距。据相关部门发布的警情信息显示,类似的AI诈骗现象呈多发频发态势,诈骗成功率接近100%。 随着不法分子对AI技术的广泛运用,普通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信息安全隐患,但并非无能为力,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警惕性,加强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认知和防范。首先,不要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也不要过度公开或分享动图、视频等。其次,在进行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一旦发现风险,及时报警求助。这些措施或多或少可以避免自身权益遭受损失,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尽管如此,一些防范方法在实际中难以实施,如遇被换脸的长辈要求转账,一般人难以要求对方完成“张嘴”“摇头”等验证身份的动作指令。然而,个人面对涉及金钱交易时,仍应多加小心、多方求证,切勿麻痹大意。从长远来看,整治AI诈骗,还应当用“法”打败“魔法”。 事实上,针对技术手段日益更新的AI诈骗事件,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均对生物识别、生成合成类内容等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规制要求。今年1月10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也明确了深度合成数据和技术管理规范,要求提供深度合成服务,应当进行显著标识,向公众提示深度合成情况。 这些法律法规,为“AI换脸”画定了“红线”。对此,技术提供商理当对故意将合成内容伪造成真实信息等情况,第一时间中止服务,并向监管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则应加大执法力度,对那些未经肖像权人同意,通过技术手段提取肖像,或利用换脸软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者,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并深挖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从源头打击AI诈骗。 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细化深度合成技术的行业规范,对反诈手段“提档升级”。例如,实施更有力的隐私保护措施,以防止公民隐私泄露;提高技术拦截手段,在AI诈骗出现之时就予以屏蔽;提高追缴能力,以便在诈骗发生后迅速挽回损失等。 未来已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渗透,“AI换脸”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监管和治理,预防和减少“AI换脸”滥用问题,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技术和治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技术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伊志律师事务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乙6号朝外SOHO-C座1209,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安静、专业的办公环境为需求提供方便。 电话:010-84493343 微信:18401228075 电话:18401228075